扎根泥土的正义守望者
——记罗田县人民法院河铺人民法庭庭长徐金烽
时间:2025-10-14 阅读:76
在乡村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个穿着法院制服的身影。三十一年光阴流转,他已经扎根过全县的每一个乡镇法庭。院党组想安排其回机关工作,他却多次婉拒。有人问:“法庭工作苦吗?”他笑着回答:“就像老农闻得见稻香,苦是苦,可心里踏实!”他,是罗田县人民法院河铺人民法庭庭长徐金烽。
他,在百姓家门口守护公平
2020年盛夏,一桩相邻纠纷案让他翻山越岭来到大山深处。两户村民因房屋改建反目成仇,老人和孩子被深沟堵住去路。他顶着40℃高温,联合村干部连续调解6小时。当双方终于握手言和时,夕阳已染红山头。当事人拉着他的手:“为这点事儿,让您饿着肚子耗一天,给您添堵了……”他摆摆手:“路通了,心就不堵了。”
三十一年,一万三千多个日夜。从青丝到白发,他用双脚丈量过全县每一个乡镇,在国徽下站成一座桥,一头连着冰冷的法条,一头暖着百姓民心。
他,用法槌传递人间暖阳
最揪心的记忆定格在2021年寒冬。刚调解完一起离婚案件,转身发现法庭外蜷缩着两个小男孩,脸上满是泪痕,父母竟把孩子遗弃在法庭外扬长而去。他牵着两双冰凉的小手,连夜驱车赶往十几公里外的村庄,挨家挨户拍门寻亲:“孩子不是物件,哪能说扔就扔!当爹妈的心,怎么比这寒天的冰还冷?”面对孩子父亲,一句“将心比心,等你老了,孩子也把你扔路边,心里什么滋味?”让七尺汉子惭愧落泪。
审判台上,他更像一位治病救人的“心灵医师”。面对哭着闹离婚的年轻妻子,他打趣道:“当初说人家帅,就算天天吵架也开心的是谁?”逗得满堂大笑,当事人终于冷静下来。这招“接地气的幽默”化解过数百场家庭危机,他深知:“法官既要解法结,更要解群众的心结。”
他,在天平两端坚守无悔人生
天平的另一端是亏欠家人的时光。妻子冒雨送孩子上学,车辆在积水中熄火,接到求助电话时,他正在调解农民工讨薪纠纷;八旬老母双目失明,姐姐电话里叹气:“饭点时,妈总问‘烽儿吃饭没’?”他红了眼眶,把愧疚压进卷宗深处。
“罗田的山多,路难走,可法庭干警的腿,得比路还硬。”三十一年,他在法庭熬白了头,熬弯了腰。新疆消防战士寄来的感谢信,上面写着:“从您身上,我看见正义最朴实的模样。”他先后荣获省高院二等功、市中院三等功,所在法庭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其个人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办过的案子被载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他,点燃法治星火照亮前路
如今已是法庭老庭长的他,带着年轻干警走村入户时总叮嘱:“群众工作要‘三会’:会听锅碗瓢盆声,会说家长里短话,会解鸡毛蒜皮结。”
新入职的小雷难忘那次“特殊接待”:张某为历史遗留问题上访十多年,他总是递上热茶:“老哥,今天想聊点啥?”小雷不明白他为何对上访户也这么耐心,他说:老人要的,不过是被倾听的尊重。
总有人问他坚守的力量从何而来。答案写在褪色的卷宗袋上,写在农户递来的热茶里,更写在那对曾被遗弃、如今健康成长兄弟的感谢中:“徐爷爷,我懂得您说的‘将心比心’了。”
夕阳漫过乡村里的巡回法庭,他背着国徽正走向又一处田野。那法袍沾着的草籽,在风里落下名为法治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