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书≠终点站!罗田“法庭+派出所+村委会”联动破解孩子迁户上学难题
作者: 周航、翟娟 时间:2025-08-26 阅读:1022
一纸调解书,不是矛盾化解的“终点站”,而是司法为民的“中继站”。近日,罗田法院匡河人民法庭联合当地派出所、村委会,通过“情理法”三线发力,成功化解一起因离婚后孩子迁户上学引发的纠纷,既让生效调解书“落地生根”,更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获当事人亲属寄来锦旗致谢。
调解协议遇“梗阻” 迁户上学卡了壳
今年3月,罗田法院匡河人民法庭调解了一起离婚案。本地居民周某与安徽籍男子吴某协议离婚,约定大女儿由吴某监护抚养,小女儿随周某生活,周某需向吴某支付损害赔偿金。考虑到大女儿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关键期,双方特别约定:待6月中考结束后,吴某再将孩子接回安徽生活,周某配合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中考刚结束,吴某专程从安徽赶到周某家中接孩子,却碰了“硬钉子”。周某及其母亲不仅拒绝提供孩子的户口本、出生证明,坚决不配合迁户,还对支付赔偿金一事避而不谈。“孩子上学不能等!调解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凭什么不认账?”多次沟通无果后,吴某情绪愈发激动,一场潜在的冲突一触即发。
紧急联动 三线发力 把矛盾冲突“降下来”
“陈法官,她们根本不讲理!……”情急之下,吴某拨通了匡河人民法庭承办法官陈红胜的电话。原来,早在调解时,法官就察觉到双方积怨较深,特意叮嘱吴某:“接孩子时若有难处,第一时间联系法庭。”
接到求助后,承办法官陈红胜敏锐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不履行协议”,而是可能激化升级的社会风险。一边是心急如焚的父亲,一边是态度强硬的前妻,更牵扯着孩子的上学前程。匡河人民法庭当即启动“案后联动解纷机制”,按下矛盾化解“快进键”。
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吴某远在安徽的叔父,说明吴某的激动状态,恳请其协助安抚。叔父闻讯后连夜驱车从安徽赶往匡河,在亲人的劝说下,吴某的情绪逐渐平复。法庭干警同步联系周某母女,耐心倾听其顾虑,暂时中止双方正面接触,为矛盾“降温降压”。
同时,法庭迅速联动匡河镇派出所、周某所在村村委会,三方紧急碰头研判。“孩子9月就要开学,迁户手续不能拖!”“周某母女态度顽固,得用‘情’拉近距离,用‘法’划清底线。”经过快速会商,一场“背靠背”调解攻坚随即展开,村委会“熟人牵线”,法庭“释法明理”,派出所“实务托底”,三方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情理法交融 让“纸上权利”变“现实权益”
“调解书是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文书,拒不履行不仅可能被罚款、拘留,还会影响到孩子,真要走到这一步吗?”法庭干警则直面核心问题,向周某母女严肃阐明法律后果,同时细致分析:“孩子去安徽上学,是双方当初共同的约定,保障她顺利入学,是父母的法定义务。”
“孩子上学是大事,母女亲情不该成为迁户阻碍……”
“户口迁移手续我们来对接!”
从下午到傍晚,三方持续“接力”。村委会用“情”暖化坚冰,法庭用“法”明晰边界,派出所用“实”解决难题。最终,周某母女的态度彻底转变,不仅当场交出了大女儿的出生证明,还主动支付了损害赔偿金。
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让生效调解协议真正“活”了起来,更避免了矛盾激化升级的风险,守护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法院而言,调解书不是‘终点站’,而是责任的‘起点’。只有盯着‘事了’‘人和’使劲,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匡河人民法庭负责人陈红胜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