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匡河人民法庭荣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作者: ltfyyjs 时间:2014-07-15 阅读:655
7月8-9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三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上,匡河人民法庭被授予“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匡河法庭干警把“公正、廉洁、为民”的庭训镌刻在心里,走近人民、贴近群众,在农家大院、田间地头、库区渔排上化解矛盾纠纷,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方式践行为民司法的承诺。
打造规范化法庭,审判执行“零差错”
2013年,匡河法庭受理案件575件,审结564件,结案率达到98.1%;调解、撤诉466件,调撤率达到82.6%;案件无一发回改判,无一超审限,无一申诉上访。审判绩效综合考评位居全院第一位。取得这优异的审判业绩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对审判质量的苛刻要求。
该庭一直把“零差错”视为办案的首要价值目标,从立案到宣判,送达裁判文书,一直到最后卷宗装订整理,他们互相“挑刺”。“仅仅是判决书中的一个错别字,却让我在庭务会上作检查。”法官吴月峰对那次失误至今记忆忧新。今年初,吴月峰在办理一件离婚案件时,由于校对时疏忽,在判决书送达后发现婚生女名字中有别字,庭里马上开会就此问题对责任人提出严肃批评,并责令其检讨。“这决不是小题大作。”庭长丁俊认为,不能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让当事人对公正产生怀疑,对司法失去信任。
精雕细琢,严扣细抓,打造出一件件“精品案”。去年,庭长丁俊办理的一起案件,被湖北省高院评为“精品案件”,这也是黄冈市法院系统唯一的一件。三年来,该庭共审结各类案件1385件,无一瑕疵案,案件评查合格率100%。
要想办出精品案件,硬件设施是保障。因此,打造规范化的示范人民法庭一直是罗田法院党组的重头戏。院党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上级法院的扶持,克难奋进,在匡河镇新征地五亩,投资114万元,建成了一座庄严肃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办公楼,办公室、调解室、审判庭、住宿区、厨房和车库等一应俱全,还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此外,宣传栏、公告栏、电子屏等附属设施也相继跟进,“四级专网”直通基层,全方位、多层次地公开法庭工作,打造阳光司法品牌。新办公楼的落成,彻底改善了法庭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同时,为了丰富干警的文化生活,该庭还配备了篮球、乒乓球等娱乐设施,订购了有关心理疏导的减压刊物,并利用空闲土地种植瓜果蔬菜或花卉树木,增加干警的生活乐趣。
一位原在老法庭打过官司,现又在新法庭里开庭的律师深有感触地说“这才像一个法庭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法庭条件的改变,起到了一浆推百船的效果,有效助推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打造“家门口法庭”,为民司法“零距离”
2012年,罗田法院为整合司法资源,将原来骆驼坳法庭和匡河法庭整合为匡河中心人民法庭,但这样也给辖区群众打官司带来诸多不便。“群众的呼声和期待就是我们改进工作的原动力,人民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经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方便群众诉讼的新路子,即以中心法庭为主体、以法官工作室为依托、以巡回审判点为补充、以司法便民联络员为触角的庭、室、点、员“四位一体”便民诉讼网络。
每周一、周二,法庭派出法官吴月峰、彭勇分别到骆驼坳镇、白莲河乡法官工作室接待群众、受理案件、调解纠纷,到相应固定的巡回审判点审理案件。并在村级组织聘请了多名公道正派、具有威望的基层人大代表为司法便民联络员,现在群众如果需要法庭来解决纠纷,可随时与当地村社的司法便民联络员联系,由其代为收案,先行调解,亦可通过联络员预约法庭上门立案调解,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实现了“群众诉讼不出乡镇,案件审理不出辖区”的目标。
“受伤后,我没有出门,也没有花一分钱,法官就帮我拿到全部赔偿款。通过这个官司,我深切感受到人民法官是真心为人民的!”在罗田法院去年开展的“百案回访”活动中,匡河镇王家冲村村民何强发自内心地说。去年4月份,何强骑摩托车经过一处施工路段时,由于施工方未设立安全警示标志,不慎侧倒摔伤。匡河法庭从司法便民联络员那收案后,考虑到何强受伤后行动不便、家庭经济困难的实际情况,上门为他办理立案手续,并为其报请免交诉讼费。经过法官多次上门做工作,施工方很快主动支付全部赔偿款。
除创新“四位一体”便民诉讼网络外,该庭针对辖区点多线长、是典型的山区、库区的特点,强化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匡河镇地处白莲河水库的边缘,周围许多群众承包水面从事养殖业,为此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增多。为了促进库区养殖业的发展,及时化解养殖户之间矛盾纠纷,该庭成立了“渔排法庭”,定期到渔民的渔排上巡回审判,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执行,并为渔民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近三年来,共受理案件32件,全部就地结案,深受广大渔民的好评。
打造“调解型”法庭,服判息诉“零信访”
去年4月,匡河法庭在当地周家河村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在开庭前,主审法官深入当事人住所地了解家庭情况,查找矛盾纠纷源头。庭审调解时,在承办法官和村干部、邻里亲戚的引导、劝说下,四子女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纷纷表示要赡养老人。一个温馨和动容的场面令在场的旁听人员啧啧称赞,在一片掌声中案件以调解圆满收场。这是匡河法庭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典型案例。三年来,该庭案件调撤率连年都在80%以上,所有案件中仅6件上诉,服判息诉率99.6%,无一发回改判,无一缠诉上访。
民事调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民事纠纷,有利于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该庭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诉前、庭前、庭中、庭后和执行等每一个诉讼环节,并在司法实践中积极摸索出“迂回调解法”、“互换立场调解法”和“联动调解法”等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使大量矛盾尖锐的民事纠纷消弭在基层,化解在初始状态。
张家兄弟健康权纠纷一案中,因20多年前,弟弟张乙用剪刀戳瞎哥哥张甲左眼,公安部门不予立案,张甲近50岁至今未能娶妻成家,现起诉要求张乙赔偿八万元,弟兄俩剑拔弩张。主审法官三次上门邀请村委会干部及当事人亲戚,并电话要求张乙在外打工的儿子到场参与调解,弟兄俩终于亲情回归,握手言和,弟弟赔款5000元,并承诺让自己的儿子照料年老后的哥哥,双方愉快地达成了协议,使长期纠缠不清的兄弟积怨得以成功化解。
打造“清廉型”法庭,执法办案“零违纪”
走进匡河法庭办公楼的大门,迎面墙上“公正、廉洁、为民”六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匡河法庭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重承诺。
要让群众相信法律、信赖司法,法官必须首先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在抓队伍建设中,该庭制定了周五集中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注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经常开展“庭审观摩”和“疑案探讨”活动,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业务技能的目的。目前,6名干警中已有5人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同时,该庭还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建庭以来,无一人因违反纪律受到通报,无一人受到诫勉谈话,无一人受到不廉洁举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违纪”。
然而,让庭长丁俊最引以为豪的不是这些成果,而是全庭人的团结和谐。他说,在工作面前,这里没有人拈轻怕重;在困难面前,这里没有人畏缩不前;在家庭和事业面前,这里没有人不顾大局;在荣誉面前,这里没有人趋之若鹜。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展示了这帮人的精神风貌。
贺细国已年满59岁,在法庭工作37年,但至今的工作热情还是和年轻人一样。去年4月份,他在一次开庭中突感胸痛,庭长和同事都劝他先放下工作马上检查,可他坚持要处理完案件后才去医院,后经检查是食道癌,在手术后医生建议继续住院治疗,但他不顾医生的嘱咐和家人的劝告坚决回到岗位,一边化疗,一边工作。童卫兵的母亲多年前就患有老年痴呆症,做为唯一的儿子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专门请人照看母亲,全年没请过一天假。吴月峰、彭勇不仅肩负了全庭的主要办案任务,还主动要求承担起巡回审判的职责,延伸法庭服务半径。书记员裴廷雪职前研究生学历,河南人,不谈遥远的抱负理想,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把在基层工作当成是一种荣耀,一种自豪,一种激励,还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肩负起传承光荣的使命!
为民司法没有休止符,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在司法为民的征途上,虽然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但是我们与老百姓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匡河法庭干警这样说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们将继续践行群众路线,在为民司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